top of page
memory function and sleep.jpg

睡眠與失智

​邱銘章醫師

copy right ®©™

睡眠與失智的關係

睡眠與失智症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目前的證據是趨向於雙向的影響。即不良的睡眠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失智症反過來又常導致睡眠模式的紊亂。

 

睡眠障礙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類澱粉蛋白和濤蛋白的清除

纏繞著大腦的「膠淋巴系統」在深度睡眠(慢波睡眠)期間變得更活躍,清除新陳代謝廢物的效率最高,這些代謝廢物包括β-類澱粉蛋白和濤蛋白。這些蛋白質所堆積形成的斑塊跟神經纖維糾纏是阿茲海默症的兩大標誌性的病理特徵。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會損害這個清除過程,導致這些有毒蛋白質在大腦中積聚,這可能促成失智症的發展和進程。研究顯示,即使只是一晚的睡眠剝奪,也可能增加β-類澱粉蛋白和濤蛋白的濃度。膠淋巴系統是大腦特有的運輸系統,不同於身體其他部位的淋巴系統,它缺乏自有的管壁細胞是存在於穿入大腦深部的小血管周邊的空間。

睡眠不佳與全身性炎症和氧化壓力的增加有關,這兩者都被認為會導致神經退化,並增加失智症的風險。長期睡眠不足會對心血管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控制不良,甚至促發腦中風等疾病。這些血管危險因子是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皆然)最重要的可以預防的危險因子。再來如前所述,睡眠對突觸可塑性和記憶鞏固至關重要。睡眠不足會損害這些過程,可能使大腦更容易受到與失智症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的影響。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是睡眠期間反覆呼吸暫停,導致間歇性缺氧和睡眠破碎化。包括台灣在內的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是認知障礙和失智症的重要風險因素。持續的缺氧和睡眠中斷會損害腦細胞並促進β-類澱粉蛋白的積聚。

「原發性失眠」(非由其他疾病引起),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 一篇台灣的研究報告說原發性失眠的人失智症風險比沒有失眠的人高兩倍。尤其是年紀比較輕(小於40歲)就開始的人,失智症風險比更高。睡眠破碎化,也就是自然的 24 小時睡眠-覺醒週期的紊亂也會增加認知功能降低的風險。動物實驗顯示,長期睡眠破碎化會阻礙大腦細胞間質液的清除,也就是膠淋巴系統的工作效率下降造成代謝廢物容易堆積,即使在健康的年輕小鼠也會造成認知表現變差。

 

失智症是發生睡眠問題的原因

隨著失智症的進展,它會直接影響調節睡眠的大腦區域,導致一系列的睡眠障礙。

首先是睡眠-醒覺週期(日夜節律)的紊亂。 退化性的神經病變例如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內在生物時鐘」(視交叉上核)的損傷常導致晝夜節律改變,使失智症患者白天睡得更多,而夜間則清醒不安。這對照護者來說尤其具有挑戰性,並且常與「黃昏症候群」(傍晚或晚上出現的混亂和躁動增加)有關。由於夜間睡眠品質不佳,失智症患者白天可能會過度小睡,惡性循環,進一步干擾夜間睡眠。

日夜節奏混亂的失智症患者常經歷睡眠破碎,夜間頻繁醒來,並減少深度、修復性睡眠階段(慢波睡眠)的時間。不論是在白天或晚上,經常睡睡醒醒,無法睡很深很久、當然也無法保存清醒或神智清楚很久。

失智症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人也可能因為中樞神經系統退化加劇,例如腦幹的呼吸中樞病變導致中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BD),就是會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期間演出夢境,如、「拳打腳踢」、「高聲叫罵」(正常情況下,快速動眼期睡眠時全身除橫膈、動眼外,肌肉張力是消失的根本無法移動身體就無夢境演出的機會)。夢境的內容常是衝突的、緊張的、不愉快的場景。例如跟客戶在爭論、有歹徒要傷害家人、自己被狗追趕,所以就做出踢、敲、打的動作。動作很激烈時有時候,甚至會導致自己跌下床、打到牆壁而受傷,拳打腳踢說是要保護家人卻都向著他的床伴。原發性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很可能是路易體失智症、多重系統退化症和帕金森氏症等α-突觸核蛋白病變的早期症狀,通常會在這類退化性神經病變發病前的數年甚至數十年就提早出現。

總結來說,這是一個複雜的相互作用。雖然睡眠不足可能導致失智症的病理變化,但失智症的病理變化也可能擾亂睡眠。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睡眠問題會加劇認知能力下降,而認知能力下降又會使睡眠問題惡化。

bottom of page